其實 Dr. M 的隨隊經驗不多,算上這次也是第二次而已。第一次的隨隊是在疫情之下和國家隊出國比賽,以當時一個第二年住院醫師的程度來說,其實緊張與壓力還蠻大的。當時,國家隊出國比賽還沒有人確診,所以很害怕在有醫師隨隊的情況下還有確診的情形是否會有一些觀感的問題或影響到醫院以及科部。這次跟隨花蓮女足隨隊時已經多了接近兩年的臨床經驗(超音波檢查/注射、電學檢查與住院醫師門診等等),在準備上也比較沒有太大的壓力。今天這篇文章主要會以一個心態上的轉換以及這次比賽看到的一些球隊配置與狀態做一個分享。
兩次隨隊的心態差異
如同一開始所提到,第一次的隨隊起源單純是疫情之下的一場意外,在走廊上遇到部主任,主任提到足球協會有這樣的需求問我有沒有興趣。當下快速評估一下,加上覺得實在是難得的機會,所以就把資料準備好,最後也很幸運獲得院方的許可才有了隨隊的機會。關於上次的隨隊可以參考:運動開啟通往世界的大門:亞洲盃巴林隨隊。
以一個隨隊的小白來說,所有的一切都很新穎,也很感謝當時的學長與院方提供相對應的支援,加上自己先前在研究所所學的知識,一切都還算順利。由於當時在疫情之下,所以隨隊最重要的可以說是疫情的防範,在這部分算是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因為疫情讓醫師端隨隊不是只有處理運動傷害這件事被強調,對於疫情下的規範以及整體醫療政策的了解也是行前的重點。最後就是跟隨國家隊出國的壓力,畢竟是代表國家,因此對於自己的要求很高,也不想辜負球隊、科部以及院方的信任。
第二次的隨隊就相對正常,因為已經算是後疫情時代,所以基本上疫情並沒有特別的影響,賽事的等級也是偏向職業隊的俱樂部盃,加上自己也歷經了接近兩年的磨練,所以整體而言的壓力比較小。但當然還是要強調壓力比較沒有那麼大不代表可以輕忽,每一次的隨隊都是重要的,而且每一次的隨隊都是不同的,只是在準備上比較上手一些而已。
隨隊行前的準備
關於隨隊的行前準備在以前的文章有分享過,細節可以參考:巴林亞洲盃資格賽隨隊紀錄(行前準備篇)。這次的準備一樣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了解醫療團隊人員組成以了解責任分配
了解隊伍人數以方便估算藥品及準備醫療包
了解隊員目前身體狀況,以評估是否有必須先行處理的醫療問題
聯繫合作廠商協助提供修復用 GameReady
其他行政事務(公文辦理、服裝套量與簽證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大概是前三項,這也是每次隨隊必須要先做到的,而最容易忽略的大概是第三項的部分。原本理想上是希望可以實地訪視但由於球隊的 Schedule 沒有辦法搭上,所以最終是透過 Line 和負責的防護員連繫以便了解相關狀況。
隨隊過程分享
這次隨隊是分為兩個批次抵達,由於工作關係 Dr. M 是在比賽的前一天也就是 11/5 前往泰國的春武里(介於曼谷與芭達雅中間的一個城市)。這次的比賽是小組賽,四個隊伍當中會取一支隊伍晉級。這次我們被分配到 A 組,其中還有代表日本的浦和紅鑽、泰國的曼谷以及印度的高庫林喀拉拉。根據教練團的說法,這個比賽會由每年木蘭聯賽的冠軍隊伍參加,去年是由台中的藍鯨參與。除了目前花蓮隊本身的球員組成已經和奪冠時大不相同外,這次 A 組中日本隊和其他隊伍的實力相差非常懸殊,所以這次主要是給予年輕選手一些國際賽的經驗並且抱持著挑戰的心態去衝擊。
以下是這次比賽的賽程,基本上是採取踢一休二的狀態,而休息日也都會有場地可以提供練習,練習時間大約在 1.5 小時左右。
以下分享一下球隊每日的行程,醫師的工作大概就是跟隨隊伍行動,在球隊開會時基本上就是待在會議室外,若有需要補充或是提供意見會由教練團給予指示。
基本上球隊每天都會需要開會,而除了曼谷隊以外都住在這間飯店,所以彼此需要協調時間
相較於上次國家隊的模式,這次的隨隊相對沒有這麼緊張,這和比賽的性質可能也有關係。此外,教練團隊的組成相對端純也都是台灣人,相較於上次國家隊是外籍教練為主,這次隨隊比較放鬆也和教練團有更多的對話機會,透過這些對話也更加了解台灣基層足球目前的一些生態。
非比賽日
比賽日
除了會議以外就是每天跟隨球隊的練習,練習中除了要處裡意外狀況外,主要是評估一下有傷的選手的狀態以及是否適合比賽。
練習的照片比較少,這邊以其中一場賽前照片替代,基本上就是在旁邊盯場,確認整個練習過程可以順利進行。這邊小小建議未來有隨隊的醫師,如果身材沒有很好(像發福的我),衣服 Size 請要求至少大一號。
在練習結束後回飯店依照防護員的習慣都會進行冰水浴的恢復,冰水浴結束之後就是晚餐時間,而治療大多是晚餐時間後再開始。
這次的飯店有一個小型游泳池可以提供簡單的水中放鬆,此外也有準備冰桶給選手執行冰浴做修復。本次醫療房是一間獨立的房間,空間蠻大的,這次除了氣壓式的循環機以外也感謝冠群科技出借 GameReady 提供照護。
本次隨隊的醫療問題
這次隨隊在出發之前就已經知道有一些小狀況,也有做了初步的溝通與了解。事實上隨隊的照護應該要在抵達目的地之前就開始,有一些傷勢或狀況如果可以先在台灣處理,會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抵達的當日防護員也叫了幾位選手過來透過攜帶型超音波進行了檢查。這次遇到的已知醫療問題有:
腳踝扭傷
髕股股股症候群
髂脛束症候群
當然當中也遇到一些曾經有前十字韌帶斷裂的個案。整體而言在防護員的照顧下大多都還好,不知道這是否和年紀組成有關。上次隨隊由於是國家隊的關係,整體年齡組成叫這次大,這次應該有一半左右的人是高中或剛升大學的學生,從慢性累積的疲勞來看可能還沒出現太大的問題。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非常多的人有賽前貼紮的需求,而且這個貼紮有些已經不是預防性貼紮或支持性貼紮,而是接近希望達到固定的貼紮。若選手真的有這樣的需求,是否還適合上場以及選手本身對於自己的身體狀態的認知為何都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議題。
貼紮是許多台灣選手的習慣與常態,但這次和日本相比之下就有明顯的差異,這些貼紮是預防性貼紮、支持性貼紮或是固定型貼紮每個人都不一樣。
除了運動傷害以外,隨隊過程中也會遇到其他醫療問題,最常見的會是上呼吸道與腸胃道的症狀。這次比賽過程也有發生部分選手拉肚子的情形,評估後應該是一般的旅行者腹瀉,所以基本上注意水分的補給並給予症狀治療即可。關於旅行者腹瀉可以參考:水土不服:旅行者腹瀉。
比賽日的分享
這次隨隊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日本隊,整支隊伍非常有紀律,攜帶的人員數也很多和完整,隊中有多位現任或前日本女足的國腳,而加油團隊的遠道而來更是讓 Dr. M 看到一個相對完整的聯盟可能會有的樣貌。
相較於上次亞洲盃資格賽,這次衝場的次數多很多,但還好都沒有太大的問題(以抽筋為主,還有一些是碰撞後倒地但也可能是為了爭取休息時間),遇到的傷害機轉都以碰撞性為主,也沒有人真的下場。這次遇到衝場時腦中閃過可能會有的傷害包含:
腦震盪(事後並沒有腦震盪)
腿後肌撕裂(事後超音波沒有看到血腫但有拉傷所以後續沒有比賽)
腳踝韌帶扭傷、舟狀骨骨折(應該是被釘鞋撞擊導致的鈍傷)
這次相較上次出對多了很多衝場的機會,這對球隊而言不是好事,但幸好這次人員都算平安
其實賽場上最怕遇到的是突發性的急症,肌肉骨骼的問題會影響比賽,但其他的急症則可能會影響到生命安全。一個隨隊醫師另一個重要的職責也是價值的所在就是當這些危及生命的事件發生時是否可以提供妥善的協助與處裡。因此了解急救資源與用品很重要。這次的大會都有急救人員在場,不論練習或比賽都有 AED 所以這部分隨隊醫師不需要特別準備。
休息日與其他分享
隨隊比賽若時間允許而教練也同意的狀況下通常會有一些放鬆或觀光的行程安排,上次由於是處於疫情之下,所以這部份的行程可以說少之又少。這次比賽形成算緊湊但還是有半天的觀光行程給隊員放鬆。由於這次很多年輕球員,所以整體的氣氛很輕鬆,很久沒有跟高中生出來的 Dr. M 好像重新又青春了一下。
上面是當地算唯一的景點大峽谷與春武里的街景,基本上就是一個一眼望去有一點點年代感的小鎮,但當地也有比較現代化的購物中心
這次一個有趣的小事件是在比完賽後教練希望可以犒賞大家的辛苦,所以有去買了泰式奶茶請隊職員喝。當天總共買了 36 杯的奶茶,連老闆娘做好都要自己拍照留念。
這次也遇到了其中一位隊職員的生日,飯店還精心準備了蛋糕與慶生的活動。這間飯店在接待球員與團隊上真的做得很用心,據說他們很常接待運動隊伍,前幾年台灣的隊伍也有來過。
如何取得隨隊機會
隨隊的機會對於治療師或防護員其實不少,而且近年來有許多開放式徵求隨隊的機會,但對於醫師來說其實有一些尷尬。首先,醫師在經費有限的狀態下在隨隊過程並不會是首選,長期合作的防護員或治療師才是不可或缺的腳色;再者願意隨隊的醫師可能臨床業務相對繁忙,若醫院沒有配套措施的話很可能有心但也無法請假。
不過足球這個項目很特別,這次會有這個機會除了認識該隊的經理以外,主要是 FIFA 的政策規定此次 (據說包含往後的賽事) 需要有醫師隨隊參加,不能只有治療師或防護員的參與。這樣政策轉變的主因疑似和運動相關腦震盪有關。Dr. M 並沒有仔細查詢相關資訊但根據隊經理的說法如此,那這樣其實足球這個項目會是有興趣隨隊但又沒有管道的醫師的突破口,唯一需要克服的可能就是自身行程的安排。
隨隊醫師還可以做出那些貢獻
在整個賽會結束的最後一場比賽後,總教練請所有隨行人員發表一些心得與感想,其中有一段話 Dr. M 的印象很深刻,但記憶力不太好,大致內容如下
我自己也是選手出身,老實說我很羨慕大家有這樣的幕後團隊,不敢說我們做得多好,但我們盡可能想營造出一個職業隊伍應該要有的後勤團隊。雖然我們實質上沒有職業隊的資源,各方面也和職業隊有所落差,但希望這次的經驗可以成為年輕選手的養分,讓大家有一個努力的方向與目標。
對於 Dr. M 而言,隨隊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暫時性的任務,能夠幫助或陪伴選手也大概就是這一次而已,但實質上選手的照護需要長期的配合與溝通,這才是一個球隊醫師的最大效益所在,詳細內容可以參考:隨隊醫師是什麼?隊醫的職責與角色、隊醫在做什麼?不是只有隨隊出去比賽而已!球隊隊醫的不同面向。
上次的隨隊結束後由於有隔離,所以針對該次比賽遇到的醫療問題統整後找了不同領域的專家位選手做衛教,而這次因為行程關係,所以最後決定用 Youtube 的方式呈現。考量到這次有許多年輕選手,所以就以以下的主題分享。雖然寫文的當下只有六個觀看次次數,但也只能盡其所能,貢獻自己可以貢獻的了。
總結
時隔接近兩年的隨隊,不館是心態上或技術上都有所不同。這兩年以來也接觸了不少青少年族群的運動員,同時也透過運動圈的朋友了解了目前運動圈的生態,其中有進步也有需要改善的地方。第一次的隨隊是和國家隊,而這次的隨隊比較貼近和青年隊出去比賽,兩者的性質有一定的差異但也看到了不同的風景。在有機會以球隊醫師的腳色和選手或球隊長期合作後,心裡有一種感覺是任務型隨隊的無力感相對較重,而萍水相逢的緣分可能也無法幫助太大。但這次的經驗彷彿喚醒了一些隨隊的熱情,即便是萍水相逢,或許不是對每一個球員來說每一場比賽都至關重要,但總有那麼幾個人的第一次出場或是重要的時刻是發生在你也在地當下。團隊合作或運動的吸引人之處或許就是在這裡,大家一起在同一個場域經歷著同樣的事件並且獲得相同的感動。雖然不知道下次會適合時,但期待下次的隨隊之旅!
Dr. M 我們下次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