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Untitled_edited.jpg

Dr. M

Give you no limit


歡迎來到Dr. M

​在這裡沒有最好 只有更好

Home: Welcome

DR. M

Martin Lin, Taiwan, currently in UK

MD, MSc in Sports Medicine Exercise &Health, CSCS

對於運動有著異常的熱情,希望透過運動讓世界變得更好

運動傷害處理

​一般復健

Workshop經驗分享

肌力體能訓練

​醫療雜談

IMG_4784.JPG
Home: About
Home: Blog2
  • Writer's pictureDr. M

醫師看診值多少?談醫療專業價值



Figure from Intercare


端午連假前為了把之前年會報告的初稿寫好查了一下各國的醫師看診時間,結果最快紀錄由孟加拉的 48 秒奪冠,可以說是驚為天人,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下面的文獻。

這讓 Dr. M 回想起今年疼痛醫學會年會其中一個關於 Coding 的主題,提到了一些醫療專業的價值,所以想透過這篇文章稍微紀錄一下自己的心得。在連假台北公開賽閒暇之餘,透過了 IG 調查了大家希望醫師花多少時間看診,以及願意付出多少錢,結果讓 Dr. M 意外也不意外:

  • 最多人選擇 10 分鐘,其次是 15 分鐘

  • 10 分鐘最多人願意付 200 元,其次是 500 元

  • 30 分鐘最多人願意付 500 元,其次是 1000 元(37% vs 33%)


醫療的專業價值

如果從上面的價格換算成時薪,醫師大概落在 1000-2000 之間,這個價格當然沒有包含其他治療的費用,單純就是看診為主。台北市教練課的行情價格一堂課計一小時來說大約落在 2000 元以上,這樣看起來教練拿平均而言的好像比醫師多。或許有人會說,可是教練還會被健身房抽成,自由教練也要付場租費用。但同樣的醫師看診收取的費用也有許多隱含的成本:醫院運作的費用、掛號與批價櫃臺、門診護理師的費用、發藥藥師的薪水等等…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你去醫療院所繳了掛號費,後面基本上你開什麼樣的藥物、抽了哪些血、照了哪些影像,基本上其實都不太需要付太多額外的錢,所以這樣的價格算是合理的嗎?因此,Dr. M 在 IG 又做了一次調查,結果其實蠻有趣的:

  • 若以時薪 1200 來說約 2/3 的人認為不合理

  • 若以時薪 1000 來說約 80% 的人認為不合理

  • 將結果公布後重新調查半小時願意付多少,500-1500 元的各有支持者



醫師的專業在哪裡

從醫學教育開始,醫師被教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透過病史詢問、理學檢查、配合實驗室的檢查,最後

得到一個鑑別診斷,治療等等都是後面的事情。

在多數的行業當中,隨著你的年資越高或經驗越多,你的價值會提高,例如一個很有經驗的教練可能每小時的價格就會和初出茅廬的教練不同。然而,現今絕大多數的醫療狀況是無論年資與經驗所有人都是一樣的。今天一個剛畢業取得專科醫師執照的醫師和一個擁有 25 年臨床經驗的醫師,他們的掛號費用是一樣的,他們開立的任何醫囑在同一家醫院中基本上也是一樣的。那後者這位醫師 25 年的臨床經驗體現在實質價值上的什麼地方呢?在醫療當中,技術費用的概念非常缺少,一位擁有 25 年手術經驗的外科醫師和一位剛當上主治醫師的外科醫師,只要開立的醫囑或是耗材相同,得到的金錢回報就是一樣的。但我想大家應該認同即便技術上沒有天差地遠遙不可及,但勢必會有一定程度的差異,那這個差異(價值)體現在哪裡了呢?

既然看診費用、開刀費用基本上沒有什麼差異,那要獲得更多的報酬,唯一的方式就是增加病人的數量與開刀的數量。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

  • 病人越看越快,病史詢問快速帶過

  • 理學檢查能省則省

  • 打多一點針,開多一點刀

多看幾個病人,做多一些術式對於薪水來說比較實際,這也間接導致了現階段的醫療狀態。假設復健科診所醫師看一個診次至少獲得 5000 元,當看一位病人的掛號費用為 200 元,此時至少要看到 25 人才能在診所端收支打平,若以三小時的看診時間來說,平均沒人就分大約 7 分鐘。如果想要看少一點病人,掛號部分的收入就會減少,那就必須要靠打針來平衡,所以就可能會陷入那能打就打看看的情境。

當然治療本來就是看診的一環,不過問題點在於最大的價值是了解原因,也就是所謂的鑑別診斷,不需要治療也是一個治療的選項,中間需要經歷的知識訓練並不會比治療的當下少。

醫師的很大一部分的價值應該來自他的知識,而不單純只是後續的治療,但現今的收費模式並沒有反映這一點。

掛號費 vs 診察費

這樣的概念或許一直存在 Dr. M 的心中,但直到疼痛醫學會年會關於醫療 Coding 的單元才被真正意識到這兩者的不同。民眾來醫療院所掛號會付費,這個費用其實包含了掛號費與診察費,如果要以名詞定義來說

掛號費並不是給醫師看診的費用,掛號費是負責掛號這個動作以及所有行政流程衍伸出來的成本的費用。

一個醫師的價值在於診察,取得正確的診斷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遠比治療重要。因此,診察費才是代表診察這個動作的費用。然而現今的醫療環境往往低估或甚至在診所端未必有一筆費用反映在醫師的知識(診察)上,導致大多數都是透過治療才能有營收,因為治療的越多才會有錢。民眾看診買的並不是掛號這一個動作,而是醫師這數十年來的經驗,這包含了問診、理學檢查、決定開立什麼影像以及藥物,當然還有後續的治療。

所以你到底是來掛號的還是來看醫師的,如果你是來看醫師的,其實還有一筆診察費在,但這個費用不一定會出現在一般診所當中。診察費又可以分為初診費用與複診費用,一般來說初診費用較高,因為一切要從頭來過,而複診費用通常較低,因為已經有一些基本的了解與治療的方向。

Dr. M 的想法

不可否認醫師這個職業的薪水比社會上許多職業都高,但同時負擔的心理壓力也不會少,同時在取得醫師資格的過程中,從小到大無論金錢或時間上的花費絕對是數一數二。在這樣的背景下,自然會去進行比較。以 Dr. M 的復健科來說,會想出去診所執業的醫師大多數可能是希望有一些生活品質,或不喜歡照顧住院中的患者,或是希望可以多賺一些錢。若以希望可以多賺一些錢的角度來說,自然就會和原本大醫院的薪水進行比較。每間醫院的薪資計算方式都不同,有些醫院有底薪並且通常有住院病人,而大醫院的掛號費用也比較高。綜合起來的結果就是若以掛號費 200 元來計算,要不就是多看病人不然就是自費治療或注射。若想要達到看診時間足夠給予病人完整的檢查、治療說明與衛教就只能提高每一位病人的單價,不想浮濫開立自費項目的話,增加診察費用就是最可行的做法

隨著開始看病人後慢慢對於這些醫療行政面的東西有了感觸,由於是住院醫師的關係,所以沒有任何業績壓力也不會有太多病人,所以常常可以和患者衛教很久的時間。這樣的做法患者反應往往都不錯,即便未必能自己解決問題,但患者還是會很感謝你提供這些資訊。然而,若將這樣的模式放進現行的制度下,基本上一定會餓死。每個病人花半小時而且還不一定會進行治療,這樣的結果對於醫療院所就是入不敷出。因此,如果你希望的醫療模式是這種半小時的仔細問診配合後續的解釋,在時間允許的狀況下加上一些簡單的治療處置,那透過自費的方式會比較可行與實際。


總結

講了這麼多,不知道大家覺得去找醫師掛號要花多少?去找醫師看診應該要花多少?如果你心目中的答案遠遠高過於現在付出的錢,那之所以能夠享有現在的服務,勢必會有人受到委屈,這個人不是患者那就只能是提供服務的醫療人員了。如果你覺得你心裡的答案比現階段付出的高很多,但你又不想付這樣的價格去醫療院所,那或許你其實不需要去掛號看診,因為在自我的認知中還不夠嚴重,可以考慮把資源留給需要的人。希望大家對於醫療這件事情的認知有一些新的想法,希望醫師可以努力提供給患者希望的服務,但同時也希望患者理解這些服務的價值,讓大家有一個對醫師、對患者、對所有人員都好的工作環境吧!


Dr. M 我們下次見!


830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NTACT

歡迎來信詢問任何相關問題

  • facebook
  • linkedin
Yoga Mats
Home: Contac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