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Untitled_edited.jpg

Dr. M

Give you no limit


歡迎來到Dr. M

​在這裡沒有最好 只有更好

Home: Welcome

DR. M

Martin Lin, Taiwan, currently in UK

MD, MSc in Sports Medicine Exercise &Health, CSCS

對於運動有著異常的熱情,希望透過運動讓世界變得更好

運動傷害處理

​一般復健

Workshop經驗分享

肌力體能訓練

​醫療雜談

IMG_4784.JPG
Home: About
Home: Blog2
  • Writer's pictureDr. M

看似平凡的不平凡

Updated: Jul 23, 2021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Dr. M 所在的醫院收治了不少 COVID-19 的病人,由於復健科並非一線的科目,所以病房被徵收編成專責病房。科部內的很多事物都停擺,時間多了一些之後,加上疫情的關係,很多 Seminar 都採用線上的方式進行。參與過一些線上課程與 Webinar 後有了一些心得,Dr. M 發現很多看似簡單的東西卻蘊含很深刻的道理,一張投影片上很平凡一段話,實際上要說出來或呈現出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知道與不知道的四個象限

這個概念在之前慶祝完成 100 篇文章中有提到,可以將其套用在所有的知識領域當中。在我知道我知道的象限中,代表著這個東西你已經熟稔,你可以自在地運用在日常的生活或是工作上。在我知道我不知道的象限中,代表著你明確知道自己的不足,並且有能力去了解這些不足之處。上面兩者都代表著一個人對於自己的了解,要先了解自己有什麼,才能開始傳遞知識或是學習自己的不足。

下面的兩個象限就代表一個未知的領域,也代表對自己的不了解。在我不知道我知道的領域中,Dr. M 認為有兩種不同的狀況,一個是這些知識已經默默的內化到自己的日常當中,但自己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價值,在這種狀況下,只要一意識到這樣的事實,很快就可以轉化成我知道我知道,並且將這樣的知識傳遞下去。而另外一種狀況是最近聽 Seminar 的體悟,可能隱隱約約在不同的階段都有獲取到這樣的知識,但是還沒有完全內化或架構起完整的知識系統。所以當聽到人講到類似的概念覺得似曾相識,但真的要從口中說出完整的內容也還是有難度。在這個階段當中,就需要更深入的去思考或是實際執行在臨床或日常生活才能有更深的體悟。

在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領域當中,就是完全的未知,也是最害怕發生的狀況,因為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機會進步。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相信大家都有看過這句話,其實和上面的四個象限有點異曲同工之妙,這個部分也是 Dr. M 近期的感觸。這三個不同的境界對我自己的解讀來說是對於一個已知的知識的轉化。


見山是山

當學習一個新的知識的時候,慢慢消化之後可能會覺得沒錯我懂了!但是實質上的理解可能只是表面。舉 Dr. M 自己的例子來說,針對疼痛的問題,絕大多數的一學生從醫學院時代就被教導所謂的 Biopsychosocial Model。這個模型的意義代表疼痛的來源不單純只是組織結構的問題 Biological problem,還要同時考量到心理性與社會性因子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ogical factors。 學習或一開始聽到這個模組的當下,大概覺得可以理解,考試也寫得出來,但是直到畢業後慢慢開始接觸臨床才有不同的體悟。


見山不是山

在第二個階段會開始慢慢地思索這些理論背後的意涵,所以開始會有許多不同的想法與懷疑。可能是來自面對個案所產生的疑問或不確定性,或是因為一直都沒有真的處理到個案,所以也沒有實際的見過。以 Dr. M 來說,是到英國唸書的時候發現每位講師都會提到 Biopyshosocial Model ,而且不單純是提到,是很認真的討論各種因子在不同個案上可能產生的影響。當中也聽到了許多當時覺得不可思議的個案,那時候才開始反思以往在醫院看到的患者,到底這些因子對於他們而言佔了多少部分?


見山還是山

在經過一系列的反思之後,並且實際經歷過一些個案才會進入見山還是山的境界,也就是重新釐清並且確認這個知識架構是真實的。這個經驗是在參與 Be Activated 的課程時經歷到的,在課程的當下實際看到了一個個案在經歷了物理性的結構傷害後改變了整個心理狀態,並且長期追尋所有極致的感覺,目的只為了感受到活著這個事實。後來透過治療師的引導與治療,瞬間出現了情緒的潰堤長達五分多鐘,結束之後整個人真的有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

這次經驗給我的不是這個治療有多神奇,而是一些除了生物性以外的因子可以如此巨大的影響到一個人的生活與整體的狀態。在這之後才真正開始欣賞與認同 Biopsychosocial Model 這樣的概念。

剛好回到台灣後在一次的讀書會中,我們討論到了一位青少年羽球選受的個案。這個個案很有趣,結構上被診斷出有髖關節盂唇的破裂,自述疼痛讓他無法走路,但是竟然可以打球?個案經過了幾次的葡萄糖增生與 PRP 注射後效果都沒有很好,所以醫師建議要考慮開刀。

這是由他的治療師所呈現的 Case 討論,因為當時有許多不同專業的人在場,大家就自己的專業提出一些意見。最後我們的結論是,這個個案應該不單純只是結構或是生物性的問題,因為在討論過程中發現,選手本身其實是在球隊上表現相當優異,但是在隊員間的人際關係有些狀況。以前都是開開心心的去打球,但是在治療過程中反而出現,其實我不想回去打球陳述。結果最後選手轉學到另一個學校,他的症狀也就慢慢好轉,漸漸可以回到球場打球了。

這個案例再次的讓我意識到,不要只看到你所看到的問題,要全面性的考慮個案本身的狀況,納入生物性、心理性與社會性等等的因子。


看似平凡的不平凡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有機會參與很多的線上課程或活動。在運動醫學領域內,雖然 2019 年在英國學習的時候就聽到很多處理疼痛或是運動相關問題時要考量的不單純只是生物性的因子或是治療症狀,但是在最近的 Seminar 發現這部分在近幾年好像有越來越被強調的趨勢。

幾乎在討論所有的問題都會看到 Biopsychosocial model 的影子,細細品味之後,Dr. M 自己的感覺是雖然在該張投影片出現這些概念一點都不突兀,但是反思自己如果是主講者,好像也不敢有把握可以如此自然地說出這些概念。這或許可以歸因於還停留在我不知道我知道的階段,或是所謂的見山不是山,還沒有真正的內化到自己的哲學當中。


至於要如何從見山不是山進展到見山還是山呢?這個部分也是 Dr. M 自己要繼續努力的。面對剛剛上面提到自己依稀知道這樣的概念,但是距離實際的應用還有一段距離(距離我知道我知道或見山還是山)的這種狀況,目前我覺得最有幫助的還是聽不同的講者呈現演講的內容、學習他們的詮釋方式以及如何將這些觀念深入到日常之中。

而針對另外一種情況,已經潛移默化至你的日常,如同呼吸喝水般自然但正因為如此而忽略了這個知識是有傳遞價值的這種情形,目前我認為最有幫助的是透過不斷的分享與呈現,就由聽眾的問題或是彼此的討論,勾勒出整體的輪廓,提供這一系列知識中間的碎片。


總結

其實 Dr. M 比較少發這類一些心得感想的文章,一方面文筆也不是特別好,二方面可能也不一定有人想看。不過這篇文章就當作是給自己在職業過程中的一個提醒,提醒自己在知識學習的路上要不斷的追求到通透,不單純是知道而已,而是有能力進行知識的傳遞。很多時候在某一個當下你認為很平凡的一句話,過一段時間或是多年以後你會發現這句話一點也不平凡,其中蘊含了許多的經驗以及體悟。


Dr. M 我們下次見!

469 views0 comments

CONTACT

歡迎來信詢問任何相關問題

  • facebook
  • linkedin
Yoga Mats
Home: Contac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