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 from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8821
擔任住院醫師也到了第四年的時間了,每年的 10 月各家醫院的面試季也陸續開始。在擔任住院醫師期間多少都會接觸到一些 PGY 學弟妹或是更年輕的見習醫師問到申請住院醫師以及面試的一些問題。想一想再過幾年就相隔越來越遠了,趁現在還有一些記憶與心得的時候稍微紀錄一下。這些想法是 Dr. M 自己站在住院醫師角度的心得,也就是我一相情願的想法,我個人沒有任何的決定權,也沒有實質上和主治醫師們討論,所以就當作參考即可。
前言
住院醫師面試其實是一個相當弔詭的過程,對於申請的不分科住院醫師 PGY 而言是人生中數一數二的大事,畢竟這一戰大概率決定了未來數十年的生活模樣;然而對於醫院端來說,老實說絕大多數的住院醫師就是個過客而已,所以真的有到很認真地挑選嗎?我個人的答案是持非常保留的態度或說在現有體制下,要達到做到很認真也很難。試想如果醫院端針對這件事情看得非常認真,那怎麼會有各大醫院的申請憑藉著筆試(很多的難度可能還很不合理)以及備審資料再加上可能不到 5 分鐘左右面試就決定要錄取誰呢?其他的職業可能都會有一面、二面、三面等等的過程,但對於醫師而言其實沒有。歸根究底這可能和醫院本身的臨床業務就很繁雜有關,要額外花這些人力來完整地進行人力招募其實有困難。這樣的結果其實也不大意外,畢竟許多人在住院醫師訓練完之後就會離開,依 Dr. M 的復健科來說更是如此,絕大多數的人都選擇出去診所,那在這樣的背景底下,既然你都會走,那醫院方或許也不用花太多時間認真的進行挑選,只要是個正常人不要在訓練過程中出意外就好。
如果你認同這樣的前提,那其實在住院醫師面試階段你能準備的,或是你能夠改變的就不多了,因為很多事情也許在收到備審資料的當下就已經決定,也可以說是所謂的內定,因為有到該科別過,所以老師們有既定的印象,也已經決定好要收哪一些人了。
要申請幾家醫院
這個問題其實也不難,絕大多數的狀況除非你很確定單押會上,不然至少也要給自己兩個機會。當然這個前提也和申請的科別有關,如果是熱門科別,就算很有把握可能也要多準備個一兩家以防萬一,如果沒太有把握,那全台海投其實也是剛好而已。PGY 階段比較可能遇到的是在擔任不分科住院醫師期間其實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壓力,如果不幸剛好輪到某些崩潰的科別可能會因為很累就想說算了。Dr. M 的建議是
就算這家醫院不是你心目中的醫院,其實也可以當作練習的機會,畢竟已經很久沒有被面試了,當作練習也很好
如果以復健科或其他相對熱門的科別為例,除非真的 100% 很確定,不然可能真的要等到已經確定錄取穩妥之後才能放鬆。
要如何刷存在感
怎麼刷存在感大概是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但這個其實和每個人的個性有關。刷存在感也分為刷出好的存在感與不好的存在感。有些學弟妹很優秀但隱晦到沒有人知道他想要申請什麼科別,這樣也不是好事。有些學弟妹大張旗鼓地說要申請某科,但是在臨床表現上又常常有狀況,這樣反而會放大這些不好的觀感。Dr. M 的建議是輪轉到想要申請科別時適時地表達自己想申請的意願,並且在臨床上努力表現是最直接簡單也有效的做法。當然,在其他科別的表現也不能落漆,畢竟大家都會做一些鄉野調查,如果只在想申請的科別力求表現但在其他科別很脫線,那這樣的觀感也不好。
刷存在感可以分為兩個面向,一個是住院醫師的面向,一個是主治醫師的面向。住院醫師是主治醫師打聽這個人怎樣的最好管道,所以在該科別的住院醫師學長姐身上留下好的印象非常重要,至於主治醫師就有一些技巧了。每一間醫院的每個科別決定錄取誰的過程可能都不太一樣,如果今天一位主治醫師完全無法參與決策的過程,他也不是那種會特別為你說情的人,那從純粹利益的角度來說,在他身上刷存在感的意義就不大了。這也是為什麼在申請之前要搞清楚哪一些人是關鍵角色的原因。現實會遇到的問題是不見得會有機會遇到這些具有決定權的主治醫師或主任,這個時候利用教學活動或是私下詢問可否跟診就是一個刷存在感的方式了。這邊想要特別強調一點,如果該節門診不是教學門診,其實主治醫師完全不需要理會來跟診的住院醫師,因為他首先要對病人負責。這節門診是開給病人的,並不是開給住院醫師學習的,學習的門診是教學門診,所以如果是額外的跟診,自己也要會看一些臉色,不是不能問問題,而是察言觀色的能力要強一些。
Dr. M 曾經看過自己的同學在跟診時遞上自己的簡單履歷,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很假掰,但 Dr. M 認為這個做法搞不好還不錯。畢竟你遞了履歷,大不了主治醫師不看,但如果他有看到就算是留下一點印象,只要該節門診你的表現沒有出錯,基本上有印象就比沒有印象好。
大概念是好的印象 > 有印象 > 不知道這個人 > 不好的印象
背景仔的威力很強嗎?
相信大家最怕或最討厭的就是所謂的背景仔 BG 仔,但究竟這個背景的影響有多大可能和不同的科別也會有關。Dr. M 自己的家人也是相關科別的醫師,所以比起一張白紙,我也算是有 BG 的,但我自己在面試的過程中也不是單壓或伊凡風順。針對這些有背景的人你也不能怎樣,事實擺在那邊,他的背景可能很有用也可能沒什麼用處,所以你也只能去應對。
實務上其實不見得知道你的競爭對手有沒有所謂的背景,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一開始在選擇 PGY 訓練醫院考量到內招與否的一個小隱憂。如果該科別只有少少 1-2 個名額,那假設這個背景很有力,等於直接少掉一個名額。因此,名額多的醫院絕對要放入面試清單當中,因為就算有所謂的背景或是內定,至少還有其他名額可以競爭。
Dr. M 自己的朋友也有人有很強大的背景但最後一因為從來沒有去過該科別(半路出家的概念),所以還是沒有正取,因此背景這個東西影響力有多大,有時候也很難說。值得一提的是絕大多數的科部應該都不太會想要有民意代表或是立委那種選民服務的關說,而有些時候也不是申請人本身而是爸爸媽媽搞的,這一點個人認為會是一個扣分項。
如何準備面試
筆試的部分就不在討論範圍,只是有些科別明定筆試佔 50% 或更高,那你的筆試成績太差說實在很難申請上,而筆試也可以說是自己可以掌握的部分,所以一定要好好準備。
Dr. M 認為準備面試可以從以下幾個點來做切入,但要把握一個大原則:
可以準備的要用心準備以及換位思考
自我介紹與備審資料
基本上每一個科別的面試都會有自我介紹的環節,備審資料則是在申請時就可能繳交,這些都是必考題,所以一定要好好準備。自我介紹的時間可能每次都不太一樣,所以建議可以準備 1 分鐘、2 分鐘與 3 分鐘的版本。自我介紹也不要弄的很像背稿子一樣,還是要自然一點比較好,這樣也比較不會和後面的問答環節有太大的落差
自我介紹的重點是快速的讓人了解你這個人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所以一些太零碎又不會讓人留下印象的內容就可以略過,在自我介紹的結尾也可以重新總結一些重點,讓中間不小心飄掉的主治醫師或參與面試的人可以加強印象。一般自我介紹不外乎會講到自己的個性與優點,這邊建議用具體的事件來描述,通常也會加入一些為什麼會選擇這個科別以及自己的特殊之處。備審資料的部分雖然申請時會繳交,但說真的這些面試的面試官有沒有看其實很難控制,所以可以考慮在面試時再給他們一份精簡的版本,畢竟面試就是 5 分鐘的事情,如果需要看超過 5 分鐘那意義也不大。在自我介紹時也可以埋藏一些梗,故意不把事情講完讓面試官有興趣的話可以問,這樣的互動對於印象上也會有幫助。但有一個風險是如果這個梗是你的大優勢但沒有人問,有可能就會有些吃虧,所以可能要想辦法在後面的階段自己帶出這一段的內容。
必問問題
在申請時候相信大家都會打聽大概會問些什麼問題,針對這些必問問題就必須要事先準備好答案,如果連必問問題都答不好那錄取的機率自然就很低。有一些常見問題包含:
為什麼要走這個科別?
你對於這個科別的哪些領域有興趣?
有沒有一些相關研究經驗?
有來過我們科嗎?
有沒有最印象深刻的病人或事件
在準備問題的答案時,Dr. M 會建議不要瞎掰,就中規中矩的回答即可,但是也不要白目,然後可以選擇在強項進行加強。
舉例來說,如果你說你當初走神經外科,但後來因為椎間盤突出沒辦法承受開刀,因為太辛苦了,所以選擇復健科。這個原因很真實,但這不就意味著你認為復健科很輕鬆,然後你不耐操所以才來這邊。就算復健科的確比較輕鬆,但這樣復健科的面子往哪擺?如果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會加分,那就選擇快速的帶過,趕快讓自己有機會回答到會加分的問題。
除此之外,在問到有一些問題的時候也可以技巧性的快速回答然後自己帶到其他對自己有利的問題,例如剛剛就算真的是神經外科太累無法承受,可以粉飾為有椎間盤的問題,在神外期間有到復健科就診,覺得這樣的診療模式自己也很喜歡,所以對復健科產生興趣,特別是對於脊椎方面的問題,相信自己先前在神經外科的經驗也可以融會貫通在復健科的學習...
簡單來說,思考如何回答問題時可以先思考怎樣的答案是面試官會想聽到的答案,你有沒有辦法在不騙人的情況下回答出這樣的答案或是類似的答案。
難以回答的問題
每一個人一定都會有弱點,在面試的時候可能會被問到為什麼你的成績從後面數過來比較快的?你對運動醫學有興趣,但我們科的住院病人都不是運動員,你覺得呢?Dr. M 會建議把最難回答的問題都想過,並且想出一個不太會被扣分的答案或是合理的解釋,不求加分但至少不要因爲這樣而被大扣分即可。上面兩個問題我自己都被問過,以下提供我的回答給大家參考,這絕對不會是最好的回答只是那是當時我的答案。
關於成績不好
的確我大學時期的成績不好,主要原因是我花了很多時間在球隊,而我也在球隊學到很多東西,例如團隊合作還有發現我對於復健科的興趣。雖然成績不好,但我也沒有一個科別被當掉,而且進到臨床之後的成績就顯著比臨床以前好,因為自己也知道不同階段的追求有不同的重點。我相信考進醫學系的人在學習上都不會是太大的問題,我因為球隊確立了自己的志向,未來在這個科別的努力也更有目標,所以成績不好是一個事實,但我認爲我換到了更有價值的東西。
關於運動醫學不是住院病人的大宗
運動醫學其實不是只有運動員而已,我喜歡透過運動帶給人們健康。運動員的復健或許是在健身房或運動場域,而中風病人的復健是在醫院當中,但他們都是透過訓練這件事情來完成自己的目標。對於運動員是回到賽場,對於中風的族群是回到日常生活,看似差異很大但其實本質是差不多的。因此,對於我而言,這些住院病人其實也是運動醫學可以照顧到的病人。
思考以及練習回答這些問題其實不太容易,有些時候自己也無法預測到會被問什麼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會說多面試幾家,就算你知道不太會上也沒關係,因為每一次的面試都是一次的經驗,不只是訓練自己的台風,也可以發現一些沒有準備到的弱項。
總結
申請住院醫師的結果大概很難靠準備申請的那一段時間完全力挽狂瀾,因為很多東西是從很久以前就開始累積,但是還是有一些事情是可以掌握的。掌握你可以掌握的部分,換位思考這些面試官會想要哪一種類型的人,以及他們問的問題是不是有想聽到的答案,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有些時候一些難以回答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Dr. M 我們下次見!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