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Untitled_edited.jpg

Dr. M

Give you no limit


歡迎來到Dr. M

​在這裡沒有最好 只有更好

Home: Welcome

DR. M

Martin Lin, Taiwan, currently in UK

MD, MSc in Sports Medicine Exercise &Health, CSCS

對於運動有著異常的熱情,希望透過運動讓世界變得更好

運動傷害處理

​一般復健

Workshop經驗分享

肌力體能訓練

​醫療雜談

IMG_4784.JPG
Home: About
Home: Blog2
  • Writer's pictureDr. M

為什麼會有運動傷害?科學化的運動傷害成因模組

Updated: Feb 28, 2020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說到為什麼會有運動傷害,答案可能會有百百種:姿勢不對、運氣不好、過度訓練…這些或許都是答案,但是若是今天我們要以一個比較科學化的方式來探討甚至是進行研究,那就需要一個模組來分類並且檢視傷害的成因。今天要介紹的就是目前最廣泛被使用的運動傷害成因模組:Workload-Injury Aetiology Model(訓練量-傷害模組)


Workload-Injury Aetiology Model

歷史

在講到這個模組之前必須要提及他的前輩 Meeuwisse 在 1994 年所提出的 Multifactorial Model 。在這個線性模組中主要是在講述一個運動傷害的形成是受到一些內在因子(Intrinsic factors)及外在因子(Extrinsic factors)的影響。內在因子包括年齡、基因、過去傷病等等;外在因子包括運動環境、設備等等。在這些內外在因子共同作用之下,造就了運動傷害的風險,而在一次事件之下傷害就產生了。

Figure from Meeuwisse (1994)


然而,這樣的模組並沒有考量到傷害發生的後續狀況,絕大多數的運動員會經歷一段恢復期再重返運動,所以一個線性的模組並不能夠代表整個傷害過程的全貌。於是這批人在 2007 年又提出了一個 Dynamic Recrusive Model。這個模組裡頭導入了一個動態迴圈的概念。這些因為內外在因子共同作用而具備潛在受傷風險的運動員,在經歷事件後可能會受傷也可能不會受傷,在沒有受傷的情形下可能產生適應或是代償,而這個適應或是代償會再次影響到這個運動員本身受傷的風險(如果是適應,那可能會減低受傷風險,弱勢代償則可能增加)。在受傷的情況下,經歷過一定程度的處理(休息、復健等等)可能可以重返賽場,那這中間經歷過的一切也會反過頭來影響這個運動員本身受傷的風險。而最差的情況就是永久性地離開賽場。在這個模組裡頭強調了這個動態的過程,每一次的事件都會透過影響內在因子而改變運動員受傷的風險,相對於上之前的模組更貼近現實。

Figue from Meeuwisse (2007)


但是科學家就是不滿足,Windt 和 Gabbett 兩人在 2017 年又提出了本文的主角 Workload-Injury Aetiology Model(訓練量-傷害模組)。他們認為前面的模組並沒有將訓練量放入模組也沒有討論訓練量會如何影響傷害的產生,所以他們便提出了一個新的模組來彌補這個缺失(科學就是如此樸實無華且枯燥...總感覺有點雞蛋裡挑骨頭...)

Figure from Windt & Gabbett (2017)


內在因子(Internal Factors)

如同前面的模組,內在與外在因子一樣被保留下來,但是這個模組將內在因子分為了可改變與不可改變兩種(Modifiable/Non-modifiable)。

Modifiable Factors

  • 有氧運動能力(最大攝氧量)

  • 最大肌力、爆發力

  • 技巧(Neuromuscular control)

Non-modifiable Factors

  • 年齡、性別

  • 基因、身體結構(股骨的長短會影響深蹲的成績)

  • 過去病史

這樣的分法看似沒有意義,但是對於找出運動傷害的成因其實會比較有架構。找出原因之後的下一步就是想辦法進行預防,而如果要進行預防,我們只能夠改變可以改變的部分,所以這樣的分類還是有其必要性。


訓練量(Application of Workload)

這裡除了訓練量還包括了其他外在因子的介入(訓練設備、規則、敵隊球員的行為等等)。運動員除了賽事以外,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進行訓練,因此訓練量可以說佔整個外在因子中最大的一個部分。訓練量的評估標準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主要可以分為外在與內在並透過強度、持續時間與頻率來進行客觀的量化。如何找到最適當的訓練量是所有訓練當中最重要的問題,過度訓練或是訓練不足都會增加受傷的風險。以往大部分會以總訓練量(Total workload)來當作評估的標準,但現在慢慢改用 Acute Cheonic Workload Ratio(ACWR)來進行評估,一般來說會希望這個數值落在 0.85-1.35 之間(不要超過1.5)。關於訓練量的評估與 Acute Cheonic Workload Ratio 請見:慢慢來比較快?科學化監測訓練量 Acute Chronic Workload Ratio

Figure from Gabbett (2016)


正負向訓練效果(Positive/Negative Training Effects)

訓練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效果,若是以適當的強度進行訓練則會得到正向的訓練效果,他們稱之為 Fitness 而弱勢訓練過度或是訓練不足則會有負向的訓練效果稱之為 Fatigue。正向的訓練效果會回過頭來改變運動員的內在因子,可以降低運動傷害的風險,而負向的訓練效果則會增加受傷的風險。


其餘的部分基本上就和 2007 年的模組沒有什麼不同,在經過訓練之後會進行比賽或是會有一些潛在受傷可能的事件發生,而會因為運動員本身的內外在因子作用而有不同的結果。不管結果是受傷與否,都會再次改變運動員的受傷風險。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個不斷在變動的過程。這也就是為什麼關於運動員的評估不能只有進行季前季後季中的測試,可能需要在每一次的訓練後都進行評估,因為所有的內外在因子無時不刻都在改變,必須要密切的追蹤其變化才能夠避免傷害的產生。


總結

關於運動傷害的成因,目前最普遍也最新被引用的是 Windt 和 Gabbett 的 Workload-Injury Aetiology Model(訓練量-傷害模組)。他們將影響運動員受傷的因子分為內部與外部,又將內部因子細分為可改變與不可改變。此外,他們更強調訓練量對於運動傷害的潛在貢獻,並提出了一些可以評估訓練量的方式(ACWR 等等)。在經過每一次訓練後都會改變原本的內在因子進而改變受傷的風險,弱勢訓練得當則正向的訓練效果可以減低受傷的機率,若過度訓則反之。再遭遇到特殊事件後會因為運動員本身的條件(內外在因子共同作用)而有不同的結果。但每一次的事件發生都會再次影響到運動員的受傷風險。因此,運動傷害的成因並非一兩個因子就可以決定,需要通盤的考量並且將每次的訓練所造成的適應納入考慮。透過這樣的模組分析成因之後,就可以開始進行運動傷害的預防策略制定。關於運動傷害的預防策略制定請看:預防勝於治療...但如何制訂運動傷害防護計畫?


Dr. M 我們下次見!


References

1. Windt J, Gabbett TJ. How do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workloads relate to injury? The workload—injury aetiology model.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7;51(5):428-35.

2. Meeuwisse WH, Tyreman H, Hagel B, Emery C. A dynamic model of etiology in sport injury: the recursive nature of risk and causation. 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2007;17(3):215-9.

3. Meeuwisse WH. Assessing causation in sport injury: a multifactorial model. LWW; 1994.

4. Gabbett TJ. The training—injury prevention paradox: should athletes be training smarter and harder? Br J Sports Med. 2016;50(5):273-80.

634 views0 comments

Comments


CONTACT

歡迎來信詢問任何相關問題

  • facebook
  • linkedin
Yoga Mats
Home: Contac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