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 from Internet
很多事情在沒有親身經歷以前都以為自己知道,但真的身處當下或是身陷其中才會深刻的瞭解到一些心態上的感受。自從創立阿基里斯腱斷裂戰隊之後,這樣的感受又更加明顯。感謝許多腱友分享一些復健的進展,讓大家可以有所依歸也比較不會不知所措。然而,Dr. M 也發現有些時候大家會互相比較,反而會很擔心自己的復健狀況是不是比別人差,進度是不是比別人落後。因此想透過這篇文章來談談關於這部分的心路歷程,以下就以阿基里斯腱斷裂為例,其他的傷害多少會有不同,但也會有類似之處。
放長遠來看,如果是正常生活可能差異不大
有賴於開刀技術的進步,如果是一個正常人,目前很多不算太嚴重的肌肉骨骼傷害就算沒有真的很積極的復健,其實要回到正常生活也不會太難。這邊要強調是一個正常人,而不是本身就已經有一些疾病或是相對年紀大的族群。如果是 70-80 歲的老人換關節,若沒有好好的復健或活動,換完關節可能可以解決疼痛,但未必可以自由自在的執行日常生活的一些活動。
以阿基里斯腱為例,其實要回到正常的行走、上下樓梯或是慢跑,基本上就算沒有積極復健,只要多花一些時間最終身體都可以慢慢適應回去。所以如果你的目標只是回到正常生活,在受傷前的狀態又是一個正常人,沒有甚麼失能的情形,那其實可以不用過度焦慮。
然而,受傷其實是一個很好審視自己身體狀況的時機點,Dr. M 還是會推薦藉由這個不想得到的機會,好好認識自己的身體並且養成運動的習慣。有傷在身的時候是復健,等到恢復健康後就是運動,運動或身體活動本身就可以帶給身體很大的好處,所以藉機讓自己透過運動的養成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是一件好事。
你的目標越高,越需要積極的復健
前面提到放長遠來看,如果要回到正常生活大多數不見得是大的問題。然而,若你想要回到運動,而這項運動又是對於身體能力要求很高的運動,這就完全是另一種層面的問題了。
受傷過後的東西在怎麼樣都會留下痕跡
如果沒有好好的復健,能回到原本的強度多半是透過其他部位的代償,若這些代償部位也開始疲勞,就會將這些壓力放回受傷的部位,這也是很多二度收傷的原因。因此,如果你阿基里斯腱斷裂是因為打籃球或打羽球,你想回到高強度的比賽,那一定要有積極的復健,不然回去後二度受傷或是其他部位受傷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
阿基里斯腱斷裂和另一個常見的嚴重運動傷害十字韌帶有很大的不同,十字韌帶的傷害目前有許多不理想的動作模式,只要透過訓練去避免這些不良動作模式的出現,大概率可以避免再次的受傷。然而,阿基里斯腱的斷裂受傷模式基本上就是一個正常的運動過程,雖說這個過程是偏向爆發力的動作為主,但許多運動本身就需要這樣的爆發性動作,要避免這個動作大概只能捨棄這個運動項目。
是否要轉換運動項目這是個人的選擇,有些人打羽球斷了阿基里斯腱後就轉換到打桌球或是單純慢跑或高爾夫這類對下肢快速爆發要求較低的運動。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或許復健的積極度影響就沒有那麼大。但說實在的,針對一個籃球、羽球或其他項目的運動愛好者而言,要放棄一個運動談何容易? 此時或許可以採用一個折衷的作法,就是改變打法,畢竟我們不是專業運動員,所以在改變打法的前提下還是可以享受這個運動的樂趣。
每個人的復健過程都不一樣,無法直接的比較
在腱友社團中常常會看到「XXX 的進度好快,我是不是太慢了」等等的問題。事實上,每個個體間的差異很大,本來就無法同等類比。隨便舉例就可以舉出很多差異:
開刀醫師不同、術式不同、開始承重或調整角度的時間不同
開始復健的時間點不同
復健的強度不同
擁有的資源不同(專屬治療師、即時的影像檢查、專業營養師的建議、營養補充品等等)
本身條件不同(職業運動員、年紀大小、是否有運動習慣、先天條件等等)
嚴格來說除非是一對雙胞胎都給同一位醫師用同一個術式開刀,且原本受傷的嚴重度也相同又都接受同樣的復健,這樣的比較才比較具有意義。因此,比較是可以但不要過度地被他人的進度所影響。至於怎樣是一個合理的復健進展其實也沒有絕對的答案
復健的進程規劃有一大部分取決於你的目標
有些人沒有特別目標就可以放久遠一點,例如一年左右的時間恢復到該刀前的活動狀態,當然這也和活動狀態有關,回到一般生活和回到高強度運動的復健過程一定會以落差。有些人可能希望在 3 個月後要出國玩、6 個月後要滑雪、9 個月後要打羽球比賽,這樣的規劃就會有所不同。因此,Dr. M 會建議可以先思考自己的短期、中期與長期的目標,評估一下這樣的目標是否合理,在依照這個目標去進行復建計畫的設定,並且依照自己的狀況進行動態的調整會是比較好的選項。如果你想問可是我不知道該如何訂定計畫,那答案很簡單,交給專業的來
尊重專業,找一個治療師、防護員或教練協助
選擇一個適合你的復健策略
每一個人的個性或有的資源都不一樣,在群組當中不乏看到一些進度看似很快的腱友,但實際詢問之後會發現其實有一些能力還沒有訓練到很好,整體的表現可以算有一點點偷吃步,而這樣的偷吃步其實是身體透過代償而來的結果。舉例來說,有些人可能已經開始慢跑但是卻還不具備單腳墊腳尖的能力,這樣的慢跑在離地的過程很可能是透過股四頭肌代償讓腳踝離地。這種復健的策略或發法比較接近一邊練一邊走,在快要或還沒有具備跑步能力時透過跑步來訓練這個能力。另外一種模式或策略就是把各項能力都先訓練到一定的強度再開始進行某個動作,例如已經可以單腳踮腳尖和做一些彈震之後再開始跑步。
兩種策略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但是 Dr. M 自己會比較傾向在沒有時間壓力的狀況下,先把各項能力訓練好再開始執行後續的動作。這樣的好處是比較不會有訓練當中因為強度拿捏不當或是過度高估現階段狀態而有受傷的風險。若是有時間壓力,在有專業人員的監督與陪伴下,用第一種方式可能可以有更快速的恢復。總而言之,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要清楚了解自己目前復健的策略以及背後可能帶來的風險。老話一句,如果自己沒有把握也不會,在有時間也有經濟能力的狀況下就
交給專業的來吧!
一個嚴重的傷害會跟著你一輩子
最後想談一個概念,一個嚴重的傷害是會跟著你一輩子的,也就代表復健也好訓練也罷,如果你要持續進行特定強度的運動,復健與訓練就必須要持續。事實上,就算是一般人,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若還是維持原本的運動強度在身體能力下降的狀況下就可能受傷。連一般人都如此,何況是有受傷的人呢?
臨床上再次受傷的情境一個是在受傷初期,這部分的原因可能是組織恢復還沒有很完全就開始從事運動,如果是受傷已經 2 年以後的狀況就可能是不小心疏忽了復健與訓練的部分,所以在執行一些動作時受傷。因此,就算你已經恢復了,原本在執行的復健還是不能荒廢,不然後續再次受傷的能性還是有。除此之外,當有一個部位受傷,上下相鄰的關節或組職也可能因為代償而出現一些問題。所以持續的復健或訓練不僅是針對原本受傷部位的保護,也為了維持相鄰或其他結構的健康。
總結
希望透過這篇文章簡單整理自己在這一次受傷過程中的一些心得,並且給予同樣在遇到嚴重運動傷害的朋友們一點方向。這些內容絕大多數都是我自己的觀察,並不是復健的鐵則或是指引,但應該可以給大家一些參考。最後還是要強調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同樣的傷害可能會有不同的嚴重度,因此不要過度的比較。
Dr. M 我們下次見!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