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Untitled_edited.jpg

Dr. M

Give you no limit


歡迎來到Dr. M

​在這裡沒有最好 只有更好

Home: Welcome

DR. M

Martin Lin, Taiwan, currently in UK

MD, MSc in Sports Medicine Exercise &Health, CSCS

對於運動有著異常的熱情,希望透過運動讓世界變得更好

運動傷害處理

​一般復健

Workshop經驗分享

肌力體能訓練

​醫療雜談

IMG_4784.JPG
Home: About
Home: Blog2
  • Writer's pictureDr. M

運動醫學/訓練課程百百種,到底該如何挑選合適自己的課程?

Updated: Apr 19, 2023


Figure from Internet


自從下定決心想要往運動醫學方面發展後,就陸續有參與各式各樣的課程,其中包含一些偏向治療師的動作評估、醫師本業的超音波檢查與注射甚至是訓練相關的一些證照或課程都稍微有所涉略。剛好最近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所以藉著這篇文章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給大家。以下會分為三大類不同的課程來進行分享,但由於 Dr. M 的本業是醫師,所以考量與出發點會因為本業關係而有所影響。


為甚麼要出去上課?

知識的更新日新月異,特別是復健科醫師的養成與訓練。如果想走肌肉骨骼相關的問題,在住院醫師的訓練期間其實多少會遇到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這些額外的課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滿足住院醫師訓練中一些缺失的拼圖。以 Dr. M 來說有幾個思考的點,分享給大家:


住院醫師訓練過程提及較少

每間醫院的訓練內容都有些不同,以超音波的檢查與注射為例,並非每個醫院都可以提供完整的訓練。當沒有完整的訓練資源時,上課就成為唯一的學習管道。除此之外,許多復健科肌肉骨骼領域的問題並沒有一個完美的解答,每一位醫師打針或治療的邏輯也不太一樣。因此,即便訓練環境有提供相關的訓練,但出去上課有時候是為了了解不同科別或不同醫師的想法,嘗試拓展自己的治療思維

此外,這些課程很多時候會隱藏一些教科書沒有教的經驗談,這個部分是你唸書沒有辦法法學到的東西。因為經驗是層層累積的,即便講師與主題都一樣,不同時間點都還是會有一些新的知識或經驗可以分享。


不同階段的不同感觸

隨著上的課越來越多,新東西的比例一定是越來越少,很多時候會出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這樣的現象。隨著自己的經驗越來越多,很多以前聽過的東西也會有不同的感受。好的課程每一次聽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很多時候自己的治療盲點就差在這一些細微的部分。


增加交流、了解自己的實力與拓展人脈

有些時候上課是為了和不同的人有交流與接觸,透過這樣的方式也可以了解自己目前的水平和同樣領域的人之間有多少差異,是否還需要在不同方向進修學習。透過這些課程也可以認識同樣領域或不同領域但同一個大環境下的同好,互相轉介與認識交流可以解決更多臨床問題。


了解不同的專業

很多時候會去上其他領域或專業的課程目的不是為了取代或實際在臨床上運用,而是了解別人如何處理問題以及不同專業的能力在哪裡。了解對方是為了更好的合作模式與轉介而不是為了取代對方。畢竟在肌肉骨骼領域或任何復健科領域,為了提供完整的照護,需要一個團隊的合作,要先了解對方才能有真正的合作。


醫師相關的課程挑選

以復健科醫師的課程來說,復健可以分為四大或五大領域,分別是神經復健、骨關節復健、心肺復健、小兒復健與癌症復健。目前針對癌症復健的課程相對較少,而神經復健是復健科訓練的大宗,所以絕大多數會是骨關節復健、小兒復健與心肺復健。後面兩者的課程不算多,基本上就是協會負責舉辦,一般也不會有什麼問題,所以這邊著重在骨關節復健的挑選。


以復健科醫師來說就是超音波檢查與注射以及其他影像的判讀。關於後者目前 Dr. M 不太知道有哪些課程可以挑選,偶爾疼痛醫學會會舉辦相關課程,台灣動作專家學會也有一些。課程最大宗的還是超音波相關的課程,目前 Dr. M 較常聽到會常規開課的有:

  • 連倚南基金會系列課程

  • 肌肉骨骼神經超音波系列課程

  • 疼痛醫學會相關的超音波課程

  • WIP 世界疼痛醫學會台灣分會相關課程

  • 增生醫學會的課程

  • 其他業界大師的家教課程


何時該開始學習超音波或相關注射

Dr. M 在 R1 的尾聲就已經去上課了,但其實如果醫院有超音波可以練習,真的有興趣都可以去上。上完課之後最重要的是要有練習的機會,不然一定會忘記。通常超音波檢查與注射的課程是一起的,所以只要可以有操作超音波的機會就可以去上課了。另外的考量是練習用的超音波品質不能太差,如果想要自己買一個攜帶型的超音波練習,Dr. M 個人是不太推薦,因為對於初學者而言要先會認正常與清楚的結構,攜帶式超音波的品質還是有落差,對於初學者而言會很吃力。


課程好多怎麼選擇

如果完全沒有基礎,建議可以先從一些基礎課程開始,例如連以南基金會有開給完全初心者的課程。若是自己訓練的醫院有超音波,平時也會跟著老師們學習,那我會推薦可以直接上北護分院神經肌肉骨骼系列課程。這個課程 Dr. M 應該有分享過一些細節,大家有空可以看心得文:骨骼肌肉系統超音波工作坊 USMSIT 2021神經骨骼肌肉系統超音波工作坊 NMUSIT 2021。疼痛醫學會舉辦的課程優點與好處是有各個不同專科的專家來教學與討論,所以相對來說比較是針對部位的傷害進行教學,除了超音波檢查以外也涵蓋了其他的理學檢查、手術的適應症等等。有興趣的人一樣可以參考之前的心得分享,不過這樣的課程不見得年年都有就是了。每年都有的課程大概是花蓮慈濟的大體超音波工作坊,這個課程 Dr. M 相當推薦,而且每年的主題都不一樣,但 Dr. M 認為不管是任何主題,跟肌肉骨骼身經超音波導引注射相關的課都很值得學習。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2022 疼痛醫學會年會與大體工作坊心得分享。WIP 的大體注射工作坊也是另一個可以考慮的課程,但兩個大體工作坊比較下來,Dr. M 會比較推薦花蓮慈濟的。WIP 的工作坊比較適合給要考 CIPS or FIPP 的考生,因為考官也會擔任課程講師。關於 WIP 可以參考:4th WIP 介入性疼痛超音波大體工作坊心得

增生醫學會的工作坊目前 Dr. M 沒有參加過,但是要參加基本上一定要加入會員,因為課程會優先給會員參與。強烈推薦要學習增生療法的人參加,增生療法不是在病灶打葡萄糖而已,而是背後有修復或再生穩定性的意涵。依 Dr. M 聽上過課的學長姐分享,主要的課程有 Prolo 101, 202 與 303。101 是整體的概念與依照解剖位置注射,202 則是超音波導引的注射,303 是實體的注射課程(可能會以義診方式執行)。除此之外,目前也有一些私約業界大師講課的家教班,這些家教班就要自己揪團和老師報名,並且也要老師有時間才可以。這種家教班的好處就是人相對少,而且參與學員彼此本來就認識,程度也不會差太多,因此比較可以學習到臨床上馬上可以應用或是自己治療上的盲點。


運動醫學相關課程

目前運動醫學相關的課程就以台灣運動醫學會 SMA 與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 TASM 為主。當然,由 Dr. M 與朋友們一起創立的台灣跨領域運動健康協會 TISHI 的課程也很值得參考。如果要我自己說這之間的差別,TISHI 的課程跨領域是主軸,所以內容不會很深,主要是加強大家彼此的了解,而且因為是一個新且年輕的協會,所以彼此間的互動是很豐富的。SMA 每年的年會也都很有意思,會針對不同的主題進行討論。TASM 則是目前台灣提供最完整運動醫學帶狀課程的學會,他們提供了一個兩年的課程,基本上涵括了運動醫學的大概念與一些細節。對於對運動醫學有興趣但又不知從何下手的人是很好的切入點。此外,也有一些網路上的資源或線上課程,例如 Dr. M 正在上的國際奧會運動醫學學位就是一個不錯的課程。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國際奧會認證兩年制運動醫學學位上半年心得分享 IOC Diploma in Sports Medicine


治療師相關的課程挑選

其實當初會想這篇文章主要是看到這篇論文覺得很有趣,回想起來復健科醫師相關的課程真的太多,也時常被學弟妹或同事詢問某某課程如何,所以就分享一下自己挑選課程的方式與邏輯。下面這篇文章簡單的結論就是在美國治療師的繼續教育課程中,大約有一半的介入是不被臨床指引或系統性回顧所支持的。

文章收集了整個 2020 年在 CEU Locker 這個雲端資料庫上美國的繼續教育課程,最後囊括了 319 個課程。文章中有提到雖說目前只有有限的證據顯示繼續教育課程對於物理治療的效果有幫助,但從邏輯上很難說繼續教育課程與持續學習在物理治療師提供臨床服務上完全沒有幫助。不過也發現很多的治療師覺得繼續教育課程學習到的東西和科學文獻比起來,繼續教育課程的內容更容易改變他們的臨床處置。這篇文章就是在這樣的發現下想要看看這些繼續教育課程是否有科學實證的支持。

這些繼續教育課程有 1/3 是被臨床指引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所支持,剩下的就是系統性回顧文獻。絕大多數的教育課程是開放給各職類的人學習的。大多數課程還蓋多個身體部位,而課程介入的大宗是運動相關的介入。這個現象和台灣感覺不太一樣,台灣有許多物理治療師相關的繼續教育課程是一些徒手技術。然而,這篇文章也提到 Soft-skill 的課程其實是所有課程中最被證據支持的。


如何挑選課程

Dr. M 自己會把這些課程分為以下幾個類別:

  • 解剖學與生物力學相關

  • 動作評估系統

  • 徒手技術

關於解剖學與生物力學方面其實是很重要的基礎,醫師或許對解剖學有一定的了解,但生物力學或肌動學的了解就不太多了。不過絕大多數的動作評估系統也會帶到一些這些概念,但若想要完整的學習某一個部位的解剖、生物力學、肌動學就還是找相關課程比較適合。這些課程大多數非常泰,大概只有台灣動作專家學會有開設常態性的課程。 動作評估系統百百種,Dr. M 會建議可以先找一個系統學習,心有餘力再去看看不同系統的內涵,因為其實大多數的核心思想差異不大,關於細部的動作評估與後續的矯正性運動不一定是醫師常規會接觸到的部分,所以也未必需要琢磨到太多,可以挑選一個自己喜歡的系統深入即可。這些動作評估系統往往會涵蓋後續的治療策略,所以也可以依照治療策略的偏好去選擇。如果上這些課程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操作,而是為了了解不同領域的人的處置方式與邏輯,那通常上一個 Level 1 的課程就可以了。

徒手技術由於 Dr. M 本身涉略不多,所以沒有太多好分享,主要也是覺得這部分我自己沒有太大的天賦,而且也不是非我做不可的事情,所以目前的琢磨相對少。Dr. M 之前有好一陣子許多台灣醫師會到美國的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去上一些 Muscle Energy Technique 的的課程,但我個人認爲任何課程都好,要回來之後真的會用會比較有價值,不然就是單純的了解。此外,目前也有許多住院醫師或年輕主治醫師會參加全衡學會的全衡結構療法課程,但 Dr. M 自己是沒有參與,所以可能要問有參加的醫師。這個課程是由四位醫師教授,內容除了超音波、徒手治療與解剖肌動學還有徒手注射的教學,也是一個相當完整的課程。

教練或訓練相關的課程挑選

教練相關的課程 Dr. M 也沒有太多的經驗,說實在離醫師的角色也有一點遠。我個人認為這些課程比較像是自己的興趣,因為說實在訓練的流派太多,不太可能抓到每一位病人的訓練方式,所以一樣就以自己喜歡的為主即可。倒是對運動醫學有興趣的復健科醫師還蠻推薦可以了解一些肌力與體能訓練的知識,這些知識可以透過準備如 NSCA CSCS 的考試來取得。關於 CSCS 可以參考:自學兩個月 NSCA CSCS Get!! 考試心得分享。此外,國體大的江教授也有開設他們自己的課程,看起來內容也相當豐富,希望有機會可以參與。


總結

復健科醫師在肌肉骨骼神經方面的課程真的很多,Dr. M 自己是覺得要先把自己的本分做好再去學習別的知識。所以超音波絕對是課程選擇的首選,但也很鼓勵年輕的學弟妹可以早一點學習任何一個動作評估系統,因為有這些動作評估的概念,在處理病人或與病人溝通上會有很大的幫助。而且等到開始使用超音波後,實在有太多課程可以精進,那個時候要額外花時間去上動作評估的課程就會有些吃力了。最後,在上任何課程都要考量一下他的實用性與必要性,當然這兩點會隨著時間慢慢改變,在接觸或協助治療患者的過程中也會慢慢發現自己比較適合哪一個治療的方式,就可以再往那個方向做進修。


Dr. M 我們下次見!


1,238 views0 comments

Comments


CONTACT

歡迎來信詢問任何相關問題

  • facebook
  • linkedin
Yoga Mats
Home: Contact
bottom of page